偶像恋爱了怎么办?不妨选择成为自己的偶像
发布时间:2017-03-21 来源:观自在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朋友圈一改旅游摄影大赛的风格,全被一条鹿晗恋爱的微博刷屏了。身边的一些女性朋友高呼“失恋了”,哀嚎声中带着咬牙切齿,愤怒的能量演变成粉转黑。这让很多缺乏偶像崇拜者着实困惑:鹿晗不是你们的偶像吗,他谈恋爱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心理治疗师朱怀敏下面来为大家解读粉丝心理。
我们崇拜的偶像其实是自己的理想化客体
偶像一词原意是用土、木制的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耳熟能详的“关二爷”就是其中之一。而现在所说的偶像,泛指一切我们崇拜的对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时下的明星。
朱怀敏表示,偶像作为年轻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他解释,父辈的偶像可能是如同毛主席、周总理这样的伟人,80后的偶像可能是张国荣、beyond之类,90后的偶像可能是周杰伦、鹿晗之类,00后的偶像可能是TFBOY;医生的偶像可能是白求恩、南丁格尔,心理学家的偶像可能是弗洛伊德、罗杰斯,诗人的偶像可能是徐志摩、海子……每个人心中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偶像,跨越时空的界限,鲜明地活在每个人心中,激励着我们进取、支持着我们前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这些人的信仰。
然而朱怀敏表示,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我们崇拜偶像、追星,其实追求的是自己,所谓偶像,不过是自己的理想化客体。他解释,理想化客体即别人被自己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并且能够为自己发挥某些重要的心理功能。
当我们把一个人体验为完美的、无所不能的理想化客体时,自己就会努力地模仿他、靠近他、在内心体验与他的融合,自己将感受到自己也是好的。当我们在崇拜偶像时,我们看到偶像努力付出、光彩照人的样子,仿佛也看到了自己闪光的样子,于是我们内心如同注入了无限能量,让自己像偶像一般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样子。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个偶像
“理想化客体最初形成于我们的童年。”朱怀敏解释,在父母抚养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将父母体验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相信这样的父母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帮助我们解决一切困难,这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将父母理想化,这决定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人是可信任的,这是所谓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理想化的父母会逐渐被我们内化为超我的一部分,成为指引我们生活的灯塔。然而没有一对父母是完美的,他们也会有失落、无助、愤怒、恐惧的时候。朱怀敏指出,当我们接收到太多关于他们不完美的样子,特别是父母在我们面前争吵、指责、拳打脚踢的时候,我们的理想化破灭了,我们开始体验到父母不完美甚至不好的一面,并将这些不好内化为“我不够好”,致使很多人终其一生在寻求别人的认可却从未意识到“我其实很好”。
收回投射到偶像身上的美好,自己成为自己的偶像
对父母理想化的破灭,更容易让我们将理想化的对象转向家庭以外、远离我们生活的优秀人物,而偶像就是最好的载体。我们将偶像视作童年父母的再现,将我们童年对父母所有的情感期待投注到这个新的客体,让偶像承载了我们对于完美的所有幻想,并因此体验到自己也如同偶像一般美好。偶像成为了我们的精神支柱,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与坚持的理由,成为了理想化客体——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于是当鹿晗宣布恋情时,粉丝们有了反常的行为。
没有偶像,失去了崇拜的人并不可怕。朱怀敏表示,对于缺乏偶像崇拜又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其实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化客体,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已逐渐内化为自体。他们逐渐将一部分投射到偶像身上的美好收回,放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放在身边重要的人身上,在建立新客体关系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发现自身的美好,并将这种美好真正内化成为自己自体的一部分,最终更能够发现“我其实很好”,这时的自己将散发由内到外的自信与安全感。我们和偶像“分手”了,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偶像。
我们崇拜的偶像其实是自己的理想化客体
偶像一词原意是用土、木制的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耳熟能详的“关二爷”就是其中之一。而现在所说的偶像,泛指一切我们崇拜的对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时下的明星。
朱怀敏表示,偶像作为年轻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他解释,父辈的偶像可能是如同毛主席、周总理这样的伟人,80后的偶像可能是张国荣、beyond之类,90后的偶像可能是周杰伦、鹿晗之类,00后的偶像可能是TFBOY;医生的偶像可能是白求恩、南丁格尔,心理学家的偶像可能是弗洛伊德、罗杰斯,诗人的偶像可能是徐志摩、海子……每个人心中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偶像,跨越时空的界限,鲜明地活在每个人心中,激励着我们进取、支持着我们前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这些人的信仰。
然而朱怀敏表示,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我们崇拜偶像、追星,其实追求的是自己,所谓偶像,不过是自己的理想化客体。他解释,理想化客体即别人被自己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并且能够为自己发挥某些重要的心理功能。
当我们把一个人体验为完美的、无所不能的理想化客体时,自己就会努力地模仿他、靠近他、在内心体验与他的融合,自己将感受到自己也是好的。当我们在崇拜偶像时,我们看到偶像努力付出、光彩照人的样子,仿佛也看到了自己闪光的样子,于是我们内心如同注入了无限能量,让自己像偶像一般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样子。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个偶像
“理想化客体最初形成于我们的童年。”朱怀敏解释,在父母抚养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将父母体验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相信这样的父母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帮助我们解决一切困难,这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将父母理想化,这决定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人是可信任的,这是所谓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理想化的父母会逐渐被我们内化为超我的一部分,成为指引我们生活的灯塔。然而没有一对父母是完美的,他们也会有失落、无助、愤怒、恐惧的时候。朱怀敏指出,当我们接收到太多关于他们不完美的样子,特别是父母在我们面前争吵、指责、拳打脚踢的时候,我们的理想化破灭了,我们开始体验到父母不完美甚至不好的一面,并将这些不好内化为“我不够好”,致使很多人终其一生在寻求别人的认可却从未意识到“我其实很好”。
收回投射到偶像身上的美好,自己成为自己的偶像
对父母理想化的破灭,更容易让我们将理想化的对象转向家庭以外、远离我们生活的优秀人物,而偶像就是最好的载体。我们将偶像视作童年父母的再现,将我们童年对父母所有的情感期待投注到这个新的客体,让偶像承载了我们对于完美的所有幻想,并因此体验到自己也如同偶像一般美好。偶像成为了我们的精神支柱,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与坚持的理由,成为了理想化客体——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于是当鹿晗宣布恋情时,粉丝们有了反常的行为。
没有偶像,失去了崇拜的人并不可怕。朱怀敏表示,对于缺乏偶像崇拜又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其实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化客体,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已逐渐内化为自体。他们逐渐将一部分投射到偶像身上的美好收回,放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放在身边重要的人身上,在建立新客体关系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发现自身的美好,并将这种美好真正内化成为自己自体的一部分,最终更能够发现“我其实很好”,这时的自己将散发由内到外的自信与安全感。我们和偶像“分手”了,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偶像。
上一条: 向“自来熟”学沟通技巧
下一条: “窝里横”的人内心不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