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心理咨询,其实大家心里会产生许多不尽相同的关键词,也总是听同学说起对心理咨询多多少少有些抵触和害怕,其实,心理咨询于我们而言,的确还是存在很多误区,让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它。 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仅有短短的十几年,人们普遍对此接触甚少,一知半解。既感兴趣,又觉神秘莫测,于是形成了种种误解。今天我就给大家解释一下相关的误区,让大家了解和规避,从而建立起对心理咨询正确的看法。
一、心理咨询就是聊天、谈心
心理咨询的确是谈话疗法,不使用药物,也不为来访者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不为来访者牵线搭桥,如介绍工作,介绍对象等,甚至不替来访者出主意,作选择。心理咨询主要是通过谈话进行,倾诉、宣泄和抚慰情绪是其主要功能之一。 但这种谈话却不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谈,而是专业性的谈话。它以来访者为主,是有方向,有目标,以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为目的的谈话;是经过训练的咨询师在严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以平等、共情和无条件接纳为宗旨,在专业的心理咨询理论框架下,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可靠、信任的关系为基础,深入探索来访者内心世界、深层欲求、动机和人格的谈话。 通过心理咨询,来访者那纠缠不清、犹如乱麻的问题疏理清晰了;模糊的欲望、动机、目标擦亮了;内在的能量、动力和信心激发了;受伤的心灵修通了,抚平了;情绪管理能力加强了,应对方式合理了。是这种谈话带来的力量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问题和解决了问题,而不是人们理解的单纯的安慰和聊天。
二、心理咨询必须“药到病除”
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切都追求高效,希望以最低的时间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反映在心理咨询中,也有许多来访者非常着急,希望通过一两次咨询就能使自己的心理问题“药到病除”。其实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诚然,一两次的超短程心理咨询也可以让来访者舒缓情绪,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和领悟,对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帮助。然而要想有效地治疗情绪障碍,消除内心症结,学会适应性的行为,完善人格,那就难以做到。 人的心理问题与成长环境、个人经历、创伤或应激事件、躯体障碍等有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解决也不是一两次的咨询可以完成。 在心理咨询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想产生明显的疗效,中、长期的咨询或许会更有利。其实,正因为生活工作节奏太快,人们马不停蹄,疲于奔命,才需要有心理咨询那样一个安全、私密的领地。在那里,人们可以慢下来,静下来,让心灵得到充足的休憩与修复。要是连这一方领地也匆匆忙忙,那谈何疗效?
三、找心理师做咨询会被人耻笑
很多人即使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也不愿意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主要原因是担心被周遭的人知道,怕被别人耻笑。得了某种躯体疾病,亲友们往往嘘寒问暖,表示同情。而一旦得的是心理疾病,亲友的态度骤然变化,甚至会表示出反感。 实际上人的心理问题与躯体疾病一样常见。心理障碍与感冒、发烧一样,只是一种疾病,不能以此给个人贴上关于个性、品行的标签。一项调查显示,人这一辈子,几乎都要得几次心理疾病。得心理疾病不可耻,去找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看心理问题也很正常。